电子书的偏见,纸质书的偏执

2017-01-28

电子书这个概念起源甚早,在我的印象里,电子书似乎是和手机屏幕一同出现的。那时还没有视网膜显示屏,手机屏幕上的像素点还清晰可见,大家所阅读的也并不是现在为人所熟知的 PDF 和 EPUB 等格式,而是从网络上下载而来的 TXT 格式的书籍,「低头一族」也似乎是从那时起开始兴起。对于电子书和纸质书,偏见和偏执的种子也才刚刚埋下。

电子书的偏见

不知道有多少次在语文课上,每当老师提到阅读时,随之而来的多是对电子书的批判和对纸质书的追捧。也不仅仅是在语文课堂上,在网络各处,时不时便能看到「电子书党」和「纸质书党」的论战,如同豆腐脑的「甜党」和「咸党」一样两方谁说服不了谁,人人莫衷一是。

然而在这样一场大讨论中,还是有明显占优势的一方——纸质书。作为千百年来人类传播知识文化的媒介(这里把纸张出现之前的其他的阅读介质也姑且分类为「纸质书」),纸质书凭借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入人心的形象无可厚非的成为了阅读的代表,电子书几年的发展历史与其相比,实在有点微不足道。

深究大家反对电子书而吹捧纸质书的原因,大多数争论都集中在了以下几点上:

  • 电子书没有直观的“外表“,所以没法衡量厚薄,没法摆设书柜,也没有阅读的成就感
  • 电子书屏幕光伤眼,相比之下,纸质书阅读的自然光更护眼
  • 电子书无法带来纸质书阅读的「质感」
  • 电子书中的内容依赖设备,缺少纸质书的独立性

第一条我尚且不必讨论,因为我相信这一点因人而异,况且真正的读书人应该明白,读书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读过书的数量多少,分量厚薄,而是所阅读书籍的内容价值几何。至于第二条,用过 Kindle 的同学应该感受过墨水屏带来的体验,虽不能说完全超过纸质书,但至少其在内容的直接呈现上已经和纸张不相上下。综合以上的两点,我认为,至少在显示效果上来说,电子书的地位已然可以和纸质书平起平坐。持相反观点来反对电子书阅读的人,多是对现代电子书阅读发展趋势的不了解使然。

于此,人们对电子书的偏见得到了解决。

纸质书的偏执

我想在面临纸质书和电子书的选择时,摆在众多阅读人面前的是阅读的「质感」问题。

在我的纸质书和电子书交叉的阅读体验中,我逐渐发现,阅读书籍给我带来的「质感」是一个会影响阅读体验的关键因素。在阅读电子书时,界面不断的刷新和左下角的进度百分比不断的增加——唯一两个能让我感受到我正在阅读一本书的直观体现,由此蔓延出的是一种焦虑感,一种催促我不断推进阅读进度,渴望把书读完的焦虑感。我深谙「读书切不可功利」,「读书切不可为了读书而读书」的道理,我也尝试过让自己在阅读电子书时平静下来,用坦然的心态去阅读,然而,电子书本身的属性似乎就给我带来了阅读的水土不服,让阅读的质感在这里变得非常糟糕。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纸质书的阅读过程。我曾写过一篇名为「关于阅读的一些思考 」的文章,其中提到了两种阅读:碎片化和沉浸式。而纸质书就非常能让我进入沉浸式阅读阶段,捧起一本书,纸张的触感能让我完全融入其中,此时阅读变成了一种享受,一旦开启沉浸式阅读体验(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讲的「心流」现象),阅读的效率是无可比拟的。

用一个字概括的话,电子书多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快」的质感,而纸质书则相反。也由此,「慢」成为了我心中的阅读质感中最重要的一点。

「质感」带来的问题还有很多。前文提到电子书的独立性很差,基本拥有电子书的读者,因为购书的方便快捷和价格上的优势,难免会在不知不觉中囤积一些书籍。众多书籍存放在一个设备里,独立性大大减弱,虽然在出行旅游这些场景中电子书的独立性弱取得了很大的优势,但是比起纸质书的书架,在收藏价值的比拼上,电子书很难取得优势。

这样一来,我对纸质书的偏执也有了足够的理由。

未来依旧属于纸质书,至少大部分未来

科技的车轮滚滚转,在数码相机干掉了胶卷,即时通讯干掉了书信(这个说法有待考证)后,难免有这样的问题:电子书会取代纸质书吗?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在我经历从纸质书到电子书,再从电子书回归纸质书的一番轮回之后,我更加确信无论电子书在显示效果和便携程度上怎样匹敌,甚至赶超纸质书,其带来的阅读体验永远也赶不上纸张给人带来的那份「阅读质感」。也许一部分多媒体型的书籍会被在数字化内容上更优的电子书取代,但我相信:未来依旧属于纸质书,即便是一部分还是会被取代,但大部分的未来还是属于纸质书。

毕竟,在一个阳光刚好的午后,坐在柔光之下,陷入沙发中,捧起一本书籍细细品读带给我们的美好,永远也不会被替代。

Tagged with: Reading eBook Book